首页 / 实时资讯 / 左手关店、右手开张 分支机构“攻守”背后 险企在下一盘什么棋?

左手关店、右手开张 分支机构“攻守”背后 险企在下一盘什么棋?

君君
君君管理员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一口气发布了多家机构筹建分支机构的消息,其中有开业两年的中国渔业互助社,也有刚获批开业的东吴财险。

  在东吴财险、中国渔业互助社积极招兵买马、开设分支机构的同时,也有机构在默默地裁撤分公司以及分支机构。

  分公司及分支机构作为险企展业和服务的主要场所,其背后的变化往往代表着险企战略的调整。保通社注意到,2020年,险企开始在分支机构方面进行调整,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有所放缓。

  “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险企需要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4月15日在接受保通社微信采访时表示,经过5年的发展,险企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说完全到位还为时尚早。预计这种行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险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模式。

  无论是作为寿险第一大渠道的个险,还是占据财险业半壁江山的车险,均有赖于营业网点的铺设。通过铺渠道、拉人头、建机构来扩大保费规模,是许多保险公司的“传统”。

  但保通社注意到,近五年来,保险公司持续调整分支机构。

  数据显示,2020年,有980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2021年,这一数字陡然增至2196家;2022年更是达3020家,为近年最高点;2023年,这股裁撤潮有所放缓,关停的分支机构数量回落至2065家;2024年,共有2012家险企分支机构退出市场;进入2025年,保险公司裁撤分支的行动仍未停下,截至4月16日,已有538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

  “险企裁撤分支机构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加速替代线下服务;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下险企选择主动优化。”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4月15日在接受保通社微信采访时表示,保险线上化趋势显著,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移动端完成投保、理赔等操作。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了以销售功能为主的营销服务部。此外,中小险企因市场份额有限、资本补充能力弱,难以维持低效分支机构的运营,而头部险企则通过“瘦身”集中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在裁撤的同时,险企也在新设分支机构。有媒体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险企分别新设分支机构1749家、760家、1229家、1848家。2025年,截至4月16日,险企共新设126家分支机构。

  从裁撤的主体来看,保险公司撤销的主要是层级较低的营销服务部与支公司;从新设的主体来看,保险公司筹建增设的机构主要是分公司及支公司。

  一进一退之间,险企的布局和策略尽显。对于保险公司如此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的营业部和营销服务部主要功能是销售,近些年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能对其有效替代,但分支机构一方面是业务范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公司业务综合管理的需要。

  谈及保险公司增加新设分支机构的原因,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今日(4月16日)在接受保通社微信采访时认为,按照当前监管规定,除互联网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在其分支机构范围内进行“属地销售”,不可以超出分支机构经营。一家保险公司在现有经营范围外的其他省份展业,必须首先设立分公司。部分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积极筹建省级分公司,从而扩大经营地域范围。而支公司、营销服务部作为四级、五级机构,在目前数智化转型和扁平化层次的趋势下,经营效益不高,因而出现裁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今日在书面回应保通社采访时分析,从行业发展趋势看,保险机构裁撤与新增分支机构并存的矛盾现象,反映了行业结构性调整的深化。截至2025年4月16日,新设的126家分支机构以分公司、支公司为主,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一是市场潜力挖掘,头部险企聚焦经济活跃区域(如长三角、成渝双城),通过设立分公司抢占高端客户市场。例如,成渝地区寿险潜在市场规模达800亿元,需更高层级机构统筹资源。

  二是专业化转型需求,监管推动销售分级改革,要求分支机构匹配客户分层服务能力。裁撤低效营销服务部的同时,增设具备高净值服务能力的支公司,符合转型趋势。

  三是政策与成本驱动,地方政府对新设机构提供奖励(如宜宾对地市级分支机构奖励120万元),叠加数字化运营使单机构成本降至传统模式60%,激励险企优化布局。同时,资本金要求降低扩张门槛。

左手关店、右手开张 分支机构“攻守”背后 险企在下一盘什么棋?

  保通社注意到,4月14日,上海市杨浦区发布《杨浦区关于促进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对新引进或设立的持牌类金融机构的总部或地区性总部,认定后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保险机构丰富针对科创企业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科创企业提供创业保险、贷款保证保险,开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专利执行和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

左手关店、右手开张 分支机构“攻守”背后 险企在下一盘什么棋?

  龙格指出,总体而言,这一现象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选择,通过“汰弱留强”实现资源向高价值区域和客群集中。

  除却业务和战略方面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科技的发展也是推动险企调整分支机构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险企撤销分支机构带来的服务空白。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险企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保险服务。”杨帆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保险业务逐渐成熟,许多保险业务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完成,降低了实体分支机构的必要性。

  据悉,当前保险机构已经通过App、智能客服、在线理赔等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标准化产品的咨询、投保和简单理赔需求。从2024年多家险企的理赔服务报告可以看出,“电子发票报案提醒理赔”“AI(人工智能)理算引擎秒级审核”“各场景自然调度”等动作成为各公司的报告亮点,整体赔付时效也在同比提速,多家机构的整体赔付时效在一天以内。

  “随着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推进,保险公司需要摒弃依靠人海战术和铺设机构的发展模式,更多转为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集约型精细化的经营模式。”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尤其今年DeepSeek的出现,极大降低了保险公司应用大模型的门槛和成本,行业纷纷本地部署积极寻找落地场景,数字化和新兴科技的替代效应在加速。

  麦肯锡报告提到,保险业受到生成式AI影响产生的生产力提升可达50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可在销售与分销、承保、保单管理、理赔、客服、中后台等几乎所有业务领域,帮助险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此同时,与保险高度相关的健康养老行业将得到约1500亿美元至2600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未来,若保险和康养充分结合,生成式AI将带来约3000亿美元的生产力提升空间。

  正是科技逐步发展,让业内人士预测,保险公司在分支机构方面的调整动作还会继续。“保险科技还在继续发展,运营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个人认为险企分支机构的调整还会继续。”李文中表示。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